客户咨询联系电话:
咨询一部:180-0371-3827
咨询二部:157-3711-0787
咨询三部:131-4002-7020
联系地址:郑汴路76号绿都广场C栋24层2403室
------------------------------------------------------------------------------
报告类型:可行性研究报告
报告价格:电话咨询或联系在线客服
咨询电话:180 0371 3827
------------------------------------------------------------------------------
2023年支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
申
请
报
告
项目名称:年产5万吨高端化工新材料建设项目
项目分类:高端新材料自主能力提升—金属及无机非金属材料
申报单位:xxxx科技有限公司(盖章)
编制单位:中铭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盖章)
申报日期:2023年 05 月 03 日
一、申报单位基本情况
1.1 申报单位简介
1.1.1 项目企业设立情况
1.1.2 历史沿革
1.2 企业股东及股权结构
1.3 主营业务情况
xxxx科技有限公司所属行业为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经营范围包含:一般项目: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高端新材料销售、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技术推广(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1.4 行业竞争能力
新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每种新材料的出现及应用都将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巨大飞跃。从现代科学技术史中不难看出,每一项重大科技的突破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相应的新材料的发展。所以新材料是现代科技发展之本,新材料技术被称为“发明之母”和“产业粮食”。
xxxx科技有限公司拥有自主研发能力,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5%—8%,公司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成长为高端新材料的龙头企业。
1.5 研发生产能力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科学发展观,讲技术研发和人才培训作为公司的发展目标。公司设立了专门的技术研发部门,拥有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强的技术研发团队。
公司非常重视高端化工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每年在研发上都有非常大的投入,并获得了优异的成果,并申请了多项专利,在高端化工新材料产品研发工作中,公司根据科技发展和市场需求,加强与国内科研院所交流合作,通过技术引进,合作开发等方式,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公司创造效益。
目前,公司研发了多种类型的自动化控制设备和在线测量仪表,适合多种领域。公司与新能源汽车、电子电器、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建筑、航天航空等领域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使我们实验设备的建造设计达到先进水平。
1.6 财务状况
公司一直秉承“忠诚、当责、创新、共享”的企业文化发展,依托多年高端新材料行业累积的经验,发展先进的创新理念以提升高端新材料品质、提升供应能力、提高研发水平和管理水平,从而使得公司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了国内高端新材料行业名列前茅的骨干企业之一,业界口碑甚佳。
公司近三年财务状况良好,销售收入成倍率增长,增长速率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名第一。公司发展势头迅猛,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及税收呈直线上升趋势,总资产和固定资产随着生产和研发的加大投入稳步上升,公司资产负债率呈下降趋势。
1.7 企业所获荣誉
历经多年的发展,xxxx科技有限公司积累了较强的经济实力,项目产品有利推动了高端化工新材料行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公司产品被评为中国高端化工新材料十大品牌。
1.8 未来发展规划
按照我公司董事会提出的“五年再翻一番”的战略目标,结合公司目前销售、市场、客户、产品、技术工艺、资源和服务支持等运营情况,分析竞争对手、社会环境、客户需求等外部环境的劣势和威胁,内部的优势和发展机会,全面提升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公司总体规划要求,结合我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我公司《未来五年企业发展规划》。
公司战略:以每年15-30%幅度提高销售能力;提升客户定位和产品利润空间;提高新品研发能力;提高人力资源对公司发展的支持能力。
经营策略:根据目前的劣势、威胁、优势和机会制定改善和实施计划;优化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工作属性和内容,建立考核体系、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逐步规范管理程序。
业务战略:确定各部门的工作目标(如客户满意度达到80%,交期达成率96%质量合格率98%等);实行全面成本管理(对运营成本进行年度预算,分解到各部门各季度,对部门和岗位考核);组织并确定就如何更好地为各级战略服务、从而提高组织效率、工作效率,如高端化工新材料生产自动化、工艺革新等。
财务战略:财务人员从战略高度开展财务管理工作,进行财务分析,使财务分析成为企业战略决策重要的依据,争取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努力使财务风险降低到最低水平,不以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牺牲长期利益,进行全面成本管理工作。
XXXX年以来,我国化学工业在国内经济持续增长、国际化工市场全面复苏的良好环境下,不仅产值规模迅速扩大,经济效益也大幅提升,且各类化工产品产量稳步提高,产品结构也得到进一步改善。我国化工产品进出口总体保持了相对平稳的增长态势,但贸易逆差继续扩大。进出口贸易逆差继续扩大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化工产品出口的附加价值明显低于进口产品,特别是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对外依存度大,只能通过大量进口才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纸浆和造纸化学品行业也是如此,是潜力较大的朝阳产业,每年用于进口纸浆和废纸的用汇量仅次于石油进口用汇。
二、项目基本情况
2.1 基本情况
2.1.1 项目名称
年产5万吨高端化工新材料建设项目
2.1.2 建设地点
2.1.3 项目性质
新建
2.1.4 备案情况
2020年12月,xxx科技有限公司根据《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要求,向xx县工业和信息化局报送xxx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高端化工新材料建设项目》备案材料,目前已经取得xx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备案,项目代码为:。建设地点位于路,项目总投资35180.00万元。
2.2 建设内容
项目按照“统一规划、分布实施、预留发展空间”的总体理念进行设计,按照高标准、高质量、现代化生产企业打造,满足生产、生活使用要求。项目依托xxx科技有限公司的现有技术和市场优势,顺应企业发展需求,计划在路投资建设年产5万吨高端化工新材料建设项目。
本项目总占地面积20000.00㎡(合30.00亩),主要建设生产车间、原料库房、成品库房、综合办公楼、宿舍、餐厅及配套设施,总建筑面积29350.00㎡,其中生产车间11000.00㎡、原料库房5000.00㎡、成品库房5400.00㎡、综合办公楼5950.00㎡、宿舍1200.00㎡、餐厅300.00㎡、配套设施500.00㎡;配套进行道路硬化3500.00㎡、绿化2200.00㎡,同时进行高端化工新材料生产设备购置。项目主要建设规模与内容如下表所示:
表1-1建设规模与内容表
序号 | 名称 | 单位 | 数量 | 备注 |
1 | 规划占地面积 | ㎡ | 20000.00 | |
2 | 总建筑面积 | ㎡ | 29350.00 | |
生产车间 | ㎡ | 11000.00 | ||
原料库房 | ㎡ | 5000.00 | ||
成品库房 | ㎡ | 5400.00 | ||
综合办公楼 | ㎡ | 5950.00 | ||
宿舍 | ㎡ | 1200.00 | ||
餐厅 | ㎡ | 300.00 | ||
配套设施 | ㎡ | 500.00 | ||
3 | 道路硬化 | ㎡ | 3500.00 | |
4 | 绿化 | ㎡ | 2200.00 | |
5 | 绿化率 | % | 11.00 | |
6 | 容积率 | / | 1.47 |
2.3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2.3.1 项目总投资
本项目总投资35180.00万元,建设投资小计22412.27万元,其中工程费用16920.23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8397.51万元,预备费694.53万元;流动资金7512.73万元。
2.3.2 资金来源
本项目投资总额35180.00万元,其中项目单位自筹资金31552.00万元,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3628.00万元。
2.4 建设条件落实情况
2.4.1 已获得审批及备案文件
1、投资项目备案证;
2、不动产权证编号;
3、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4、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
5、项目环境影响报告批复;
6、节能评估和审查的批复;
7、安全预评价批复。
2.4.2 资金落实情况
根据《2021年-2022年xxx科技有限公司财务审计报告》显示,公司2021年营业收入xxx万元,利润总额xxx万元。2022年营业收入xxx万元,利润总额xxx万元。
2.4.3 项目技术条件
2.5 项目进展情况
本项目自项目立项以来,基地主要土建工程已全部完成,生产车间正在调试设备。道路已硬化,各项管网已投入使用。
三、产品市场需求及建设规模
3.1 产品概述
3.1.1 产品性质概述
高端化工新材料是指新近发展或正在发展的具有优异性能的结构材料和有特殊性质的功能材料。目前,前沿新材料主要包括硼墨烯材料、过渡金属硫化物、4D打印材料、仿生塑料等,加快布局前沿新材料已成为我国的重大战略之一。
3.2 产品市场分析
国家发改委力促“两业融合”新业态新模式,要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培育融合发展主体,发展融合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下一步,要从四方面发力进一步推动做好“两业融合”:一是坚持协同推动,形成融合发展合力。推动各地区充分挖掘自身比较优势,探索融合路径模式,促进产业链延伸、价值链跃升;增强区域协作意识,提升我国产业链的整体效能。二是强化创新投入,提高融合发展质量。引导制造业企业转变生产模式,推动制造业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三是加强主体培育,提升融合创新能力。引导头部企业、产业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和“链主”企业、中小企业等融合主体深化路径模式创新探索。四是要健全保障制度,优化融合创新环境。强化金融对“两业融合”的支持作用,创新用地模式,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开展融合发展绩效评价研究。
近年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清洁能源、绿色低碳等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层出不穷。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也是高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高端化工新材料是化学工业中最具发展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新领域,是国民经济建设所需的关键材料,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医疗卫生、电子信息、国防军工、航空航天、新能源等诸多领域。
高端化工新材料主要包括高性能合成树脂、特种合成橡胶、高性能合成纤维、特种弹性体、纳米化工材料、复合材料、工程塑料、高端碳材料、电子化学品、特种涂料、特种胶黏剂、特种助剂等一系列品种。基于我国传统产业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轨道交通、航空航天以及大健康等新兴领域快速发展对新材料的旺盛需求,化工新材料发展潜力巨大。
1.聚酰亚胺:聚酰亚胺(PI)是分子结构含有酰亚胺基链节的芳杂环高分子化合物,是目前工程塑料中耐热性最好的品种之一,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微电子、纳米、液晶、激光等领域。高性能聚酰亚胺材料的突出优点是耐高温,可制成薄膜、复合材料、工程塑料、涂料、纤维及泡沫等多种产品,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微电子制造与封装及高档电气绝缘等领域。随着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高性能聚酰亚胺材料需求量快速增长,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2.碳纤维:碳纤维作为一种含碳量在90%以上的高强度高模量纤维,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体育休闲、轨道交通、风力发电、汽车、压力容器以及国防军工等领域。工业化生产碳纤维主要采用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沥青基碳纤维两种路线。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生产技术成熟,产量约占全球碳纤维产量的90%以上,沥青基碳纤维研发近年来也受到广泛关注。当前国产碳纤维应用主要集中在体育休闲、风电叶片和建筑加固等领域,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应用还未完全打开,风电叶片领域还存在进一步提升空间。
3.特种尼龙:常规尼龙的强亲水性、不耐高温、透明性差等缺点,使其应用场合受到限制。为了改善常规尼龙的缺点、增加新的特性,通过引入新的合成单体,可得到一系列有不同特性、可满足不同使用场合的特种尼龙,主要分为高温尼龙、长碳链尼龙、透明尼龙、生物基尼龙以及尼龙弹性体。大部分高温尼龙品种,如PA4T、PA6T、PA9T、PA10T等,可用于生产汽车零件、机械零件以及电气、电子零件等。长碳链尼龙品种有PA11、PA12、PA610、PA1010、PA1212等,可用于汽车、通讯、机械、电子电器、航空航天、体育用品等领域。
4.可生物降解材料:到目前为止,全球研发的可生物降解材料多达几十种,主要包括PLA(聚乳酸)、PHA(聚羟基烷酸酯)、PBS(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AT(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CL(聚己内酯)等。可生物降解材料主要用于生产一次性餐具、薄膜、膜纸、快递袋、服装、塑料胶带等,在包装、农业、3D打印、现代医药、纺织业等领域用途广泛。随着我国环保政策不断趋严和“限塑令”等法规的加快实施,可生物降解材料显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5.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是以乙烯和乙酸乙烯酯为原料,采用高压聚合工艺得到的一种热塑性树脂,广泛用于光伏封装胶膜、电线电缆、发泡鞋材、热高端包装薄膜、熔胶、玩具、功能性棚膜等。随着我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EVA胶膜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目前国外生产商主要有巴塞尔、埃克森美孚等,我国具备量产EVA光伏料能力的厂家仅有斯尔邦、联泓新科、宁波台塑等少数几家公司,开发应用潜力大。
6.环烯烃共聚物:环烯烃共聚物(COC或COP)是一种由环烯烃聚合而成的高附加值热塑性工程塑料。由于COC/COP树脂的高透明性、低电介常数、优良的耐热性、耐化学性等优异性能,其被广泛应用于制造各种光学、信息、电器、医用材料。COC/COP的生产工艺比较复杂,环烯烃单体合成难度大,国外只有少数几家公司的技术和生产工艺达到大规模量产水平,如TOPAS、瑞翁、三井、JSR等。国内需要的COC产品均依赖进口,部分企业和研究机构的研发工作仍处于小试阶段。
7.聚烯烃弹性体:聚烯烃弹性体(POE)材料以乙烯、丙烯以及α-烯烃等为原料,采用高温溶液聚合工艺路线生产,主要作为抗冲击改性剂及增韧剂等,广泛用于汽车、包装、电线电缆、医疗器械以及家用电器等领域。国外生产商主要有陶氏化学、埃克森美孚、三井公司等。我国还不能实现该类材料的自给,产品全部依赖进口,市场需求潜力大。
8.特种橡胶:特种橡胶指具有特殊性能和特殊用途能适应苛刻条件下使用的合成橡胶,包括氟橡胶、硅橡胶、丙烯酸酯橡胶、聚氨酯橡胶、聚醚橡胶、氯化聚乙烯、氯磺化聚乙烯、环氧丙烷橡胶、聚硫橡胶、液体橡胶等,在国防、工业、尖端科学技术、医疗卫生等领域有着重要用途。目前国内特种橡胶行业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依然依靠进口,开发前景良好。
9.超低磨耗茂金属聚乙烯:超低磨耗茂金属聚乙烯采用淤浆或气相工艺路线生产,主要应用于人工关节材料、空投箱及其他耐磨材料等领域,具有出色的耐摩擦性能、优良的抗冲性能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同时相对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具有更好的加工性能。目前,人工关节材料中的高分子材料主要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完全依赖进口,产品价格高昂。
10.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是一种线性结构的热塑性工程塑料,其粘均分子量通常在150万以上,具有耐磨损、耐低温、耐腐蚀、自身润滑、抗冲击等优异性能。UHMWPE纤维,与碳纤维、芳纶并称为三大高性能纤维,是目前已工业化纤维材料中比强度和防弹性能最高的纤维,在许多行业获得广泛应用,是制造防弹衣、防弹头盔和防护装甲的首选材料。
3.3 本项目产品竞争力分析
近日,工信部对全国政协委员的提案作出回复,将研究发布《制造业知识产权强国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该方案意在不断增强我国化工材料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化工材料的技术水平,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我国制造业从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转型发展至今,摇身一变成为制造业大国。2021年8月,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达50.1%。然而等高端制造业仍面临着技术不够、创新不够,前行困难等多个难题。如何发展高端制造业是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一大考验。在制造业中,化工材料是不可或缺的利器,更是高端制造业的铠甲。
技术是行业的动力之源,只有播种技术,才能收获成功之花,结出胜利之果。工信部回复中提出从攻克一批短板技术、抢占一批制高点技术、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营造有利创新的发展环境四方面入手。
攻克短板技术即梳理总结化工材料的弱项,制定重点强链补链方案,聚焦基础材料和先进基础工艺,突破新材料关键技术,打造并完善新材料产业链。
早在“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中,科技部在材料领域部署了多个关键化工材料制造任务。如今,抢占一批制高点技术即科技部将启动材料领域多个重点专项,继续推进化工新材料深入研究、技术创新,统筹技术创新力量多方投入。
技术集成化,建立高水平创新平台是顺势之举。发改委持续布局以科研院所、高校和技术企业为基础的化工材料创新示范平台,提高引导联合创新,夯实产业短板领域技术基础,促进创新成果落地转化。
此外,工信部积极部署创新成果产业化和工业信息化领域知识产权,营造人才创新环境,构建制造业领域创新成果产业化工作体系,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新环境。
3.4 生产规模与产品方案
3.4.1 规模概述
本项目确定生产方案如下:
产品名称:高端化工新材料;
生产规模:5万吨/年;
年操作时间:8400h(350天)。
3.4.2 产品质量指标
高端化工新材料执行国家标准。
四、项目建设方案
4.1 建设规模与内容
4.2 技术方案
4.3 设备方案
4.4 工程方案
五、申请专项资金支持的主要理由和政策依据
5.1 项目提出的背景
5.1.1 政策背景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两业融合步伐不断加快,但也面临发展不平衡、协同性不强、深度不够和政策环境、体制机制存在制约等问题。《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强调要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一)推进建设智能工厂。大力发展智能化解决方案服务,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应用,实现数据跨系统采集、传输、分析、应用,优化生产流程,提高效率和质量。
(二)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以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发展应用平台体系、提升安全保障能力为支撑,推动制造业全要素、全产业链连接,完善协同应用生态,建设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和服务体系。
(三)推广柔性化定制。通过体验互动、在线设计等方式,增强定制设计能力,加强零件标准化、配件精细化、部件模块化管理,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定制和按需灵活生产。
(四)发展共享生产平台。鼓励资源富集企业面向社会开放产品开发、制造、物流配送等资源,提供研发设计、优化控制、设备管理、质量监控等服务,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价值共享。
(五)提升总集成总承包水平。支持设计、制造、施工等领域骨干企业整合资源、延伸链条,发展咨询设计、制造采购、施工安装、系统集成、运维管理等一揽子服务,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六)加强全生命周期管理。引导企业通过建立监测系统、应答中心、追溯体系等方式,提供远程运维、状态预警、故障诊断等在线服务,发展产品再制造、再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价值最大化。
(七)优化供应链管理。提升信息、物料、资金、产品等配置流通效率,推动设计、采购、制造、销售、消费信息交互和流程再造,形成高效协同、弹性安全、绿色可持续的智慧供应链网络。
(八)发展服务衍生制造。鼓励电商、研发设计、文化旅游等服务企业,发挥大数据、技术、渠道、创意等要素优势,通过委托制造、品牌授权等方式向制造环节拓展。
(九)发展工业文化旅游。支持有条件的工业遗产和企业、园区、基地等,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开发集生产展示、观光体验、教育科普等于一体的旅游产品,厚植工业文化,弘扬工匠精神。
(十)培育其他新业态新模式。深化研发、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关联,加快业态模式创新升级,有效防范数据安全、道德风险,实现制造先进精准、服务丰富优质、流程灵活高效、模式互惠多元,提升全产业链价值。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多部政策支持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指出新制造技术、新材料将成为新兴产业下一步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了保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长期发展能力,需在新材料、量子信息、可控核聚变等重点领域、重点技术方面长期持续投入,久久为功,以图长远。政策利好不断将加快我国新材料行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技术工艺突破创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推动新材料与其他战略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同时,在“十四五”时期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国内新材料行业迎来更多发展机遇,我国由新材料大国转变为新材料强国的步伐加快。
5.1.2 产业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坚实的工业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制造业在参与国际分工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要从制造大国迈升为制造强国,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自主创新是动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是必由之路。
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途径。纵观全球制造业发展历程,以新基建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高附加值产品为产出的高质效发展,正在逐渐替代依赖资源、资本、劳动力投入的粗放式增长。通过探索融合发展新路径和创新融合发展新业态,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相融互促发展,能够极大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显著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和附加价值,促使产品类型更加多样化,加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而助力于我国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1、两业融合的战略背景与发展环境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走向高质量发展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方式与业态模式,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包括研发设计、信息服务、仓储物流、金融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等在内的生产性服务在生产活动中的投入日益增加,传统制造业逐步向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制造业从规模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二)产业协同背景下制造业由提供产品转向提供产品叠加高端服务发展
随着各类新技术的快速创新和应用,产业发展逐渐实现跨领域协同和跨界融合。服务业和制造业间的分工界限不再明显,正呈现出要素重组、互相渗透、边界消融、加乘借力等特点,业态模式推陈出新。2019年,国家作出推动两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部署,一些制造业头部企业在技术、产品、服务等领域持续实现创新突破,深化与配套服务企业协同,从提供产品本身逐步向提供智能化产品叠加多元服务的方向迭代升级,引领产业链深度融合并向高端跃升。
(三)全球产业重构趋势下倒逼服务业功能体系步入多元化发展
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全球产业链重构成为趋势。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成为新发展格局下的重点任务,未来我国服务业功能体系将进一步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向多元化、多层次发展。
(四)两业融合加速推动生产性服务向专业化高端化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服务业实现快速增长,在国民经济稳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显著。2012—2021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从244856亿元增长至609680亿元,按不变价计算,2013—2021年年均增长7.4%,分别高于国内生产总值(GDP)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0.8和1.4个百分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成为趋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要求生产性服务业不断走向专业化和高端化,而两业融合正是有效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2、两业融合的路径与业态模式探索
(一)聚焦创新链突破,加快自主创新,发展延伸式融合业态
制造业企业在做精生产制造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向上游延伸研发设计、技术创新、检验检测等服务,向下游延伸工业旅游、节能环保、回收与利用等服务。探索发展延伸式融合业态,做强产品,实现向价值链高端跃升。例如,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以全三维数字化样机为核心打造产业链协同研发平台,贯穿研发部门数字化设计、仿真、分析、试验各环节,实现多专业、一体化的先进试验检测平台,对外输出试验检测服务,实现研发设计协同。宁波东方电缆股份有限公司依托公司内部“4+2”技术创新体系,承接国家省级各级研发和技术攻关项目,将海缆高端产品定制化研发设计服务和柔性生产制造有机融合,成功研发125℃双层辐照交联电线——“海洋之芯”,成功开发强电复合脐带缆、脐带缆关键附件系统等高端产品。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建立完全自主化列控系统装备综合验证平台,为列控系统装备的综合测试、模拟负载验证、电磁兼容及环境综合验证提供服务,实现向工业软件和测试服务业延伸。安徽华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坚持自主研发并不断迭代创新智能芯片、传感器、操作系统、人工智能算法以及健康云服务等核心技术和产品,构建芯片、终端产品、云服务商业闭环,延伸开展医疗健康服务。
(二)通过价值链重组,开展业务集成,推进系统式融合业态
制造业企业结合自身业务专长,通过对技术、资源、业务、管理和市场等价值链进行分解、重组,找到与现代服务业的最佳融合点,探索出总集成总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柔性化定制等新业态模式,实现从单一的产品制造商向系统集成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例如,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依托数字化管理平台,输出精益管理与智慧运营服务,成为风电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建立监测系统、应答中心、追溯体系,提供远程运维、状态预警、故障诊断等在线服务,发展产品再制造、再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价值最大化。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把握研发协同、制造协同、供应链协同和服务协同等四个协同,实现数据驱动的轨道车辆及部件全寿命周期的研制和服务协同管理。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依托成熟的技术管控体系以及端到端的集成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集成增值服务以及定制化、全场景、全生命周期的电力系统解决方案。
(三)深化产业链合作,促进服务嵌入,创新支撑型融合路径
生产性服务企业利用自身在技术研发、检验检测、物流仓储、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将专业的服务逐步融入制造业产业链各环节,推动技术资源和生产资源优化配置,创新出优化供应链管理、服务衍生制造等新业态,在现代物流和制造业高效融合、研发设计服务和制造业有机融合、金融服务制造业转型升级等新路径上展开有益探索。例如,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打造云端业务支持服务模式,赋能产学研用深化融合,支撑制造业企业研发设计、优化控制、设备管理、质量监控、物流运输等全流程数字化升级与云化发展,实现上下游企业精准对接业务、实时共享信息、产业协同发展。浪潮集团打造PLM、ERP、MOM、IoT等工业软件,实现供应链协同、产业链协同,创新全流程网络化协同制造新模式。上海金山区围绕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冷链、危险化学品等领域,发展嵌入式物流、一体化物流、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等,引导供应链服务企业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创新供应链管理业态。常州天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动研发设计与制造业嵌入式合作,引入信息软件开发企业,建设了以艾贝服饰、华利达、旭荣针织等企业为主导的设计服务公共平台,助推设计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与附加值。
(四)围绕技术赋能,强化数字驱动,探索出渗透型融合路径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速应用,产业从前端的研发设计,到中端的生产制造、物流仓储,再到后端的售后服务和资源回收,各相关环节的数据资源正加速互联互通。有形的生产资源与无形的数据资源高效渗透融合,催生了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共享生产平台、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智能工厂等业态,带来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产品附加值的多重提升,也探索出制造业服务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新能源生产使用和制造业绿色融合、消费服务重点领域和制造业创新融合等重点行业融合发展路径。例如,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基于新能源产业的Clean-E工业互联网平台,引入智能设计、智能生产、智能管理和智能物流,实现产品研发、生产、测试环节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攀钢集团有限公司搭建线上积微族群拓展产业链,构建钢材、钒钛、废钢等相关大宗商品产业服务链,打通交易、物流、循环、指数、采购、供应链金融等全要素环节。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建立“智+”系列供应链信息化平台,将数字技术渗透至研发、生产、供应链、销售以及服务等各环节,实现智能化综合集成,有效提升内部运营管理与生产制造效率、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协调配合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嘉兴海宁市推动龙头企业建立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四朵云”为基础建设海宁“时尚大脑”,构建以时尚码为核心的多场景应用体系。
3、两业融合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区域间融合发展水平不齐
我国不同区域两业融合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异,两业融合程度往往与当地产业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等成正相关。西部的欠发达地区,区域间产业发展各自为政、协同不足,且产业大多位于价值链中低端,两业融合意识不足,科研创新投入有限,推动两业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缺乏行之有效的实施路径,两业融合仅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此外,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迅速和充分,兼有制造型企业和生产服务型企业,因此对各种业态模式和融合路径的探索更为丰富,而西部地区开展两业融合探索的主体多以制造业企业为主,路径模式相对单一。
(二)关键要素保障有待充实
目前我国高端服务要素嵌入制造环节尚缺乏相对有效途径,对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支撑作用不足。一方面,重技术引进,轻研发应用。部分企业研发设计等创新要素投入占比少,技术对外依存度高,智能化水平总体有待提升。部分企业虽然实现设备智能化,但受自身创新能力、消化吸收能力、关键核心技术人才缺乏等限制,先进技术应用效率不及预期。另一方面,重设备投入,轻集成创新。部分企业设备、生产线等硬件装备投入较大,但信息管理等软件系统升级改造较少,对设备与产品、技术、工艺、原材料、物流等要素集成研究和投入不多,导致生产环节与研发、销售、服务等环节数据链尚未完全打通,融合发展能效未能充分挖掘。同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尚存不足。
(三)多元化融合主体有待丰富
两业融合的多元化市场主体有待进一步激活和丰富。一是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平台型企业和机构等融合主体的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二是中小企业参与度低、探索不足。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受制于信息化自动化基础薄弱、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方案缺失、创新能力不强、融资渠道较窄、引才留才机制不全等因素,业务重组、流程再造难度较大,开展融合探索的积极性不高、支撑力有限。
4、未来推进两业深度融合的建议
(一)提高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融合模式探索
随着两业融合深入推进,应鼓励头部企业围绕主业和前沿技术领域,强化自主创新,加强与国内外顶尖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探索先进技术;加强行业内、区域内以及企业内部研发设计平台、协同创新平台等平台机构建设,提升科技研发服务能力与专业化运营管理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手段与力度,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和中介服务体系,依托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与社会服务机构,开展专利资源管理;树立标杆,鼓励头部企业与发达地区进一步加强融合路径模式探索创新。
(二)鼓励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加快实现更具特色的融合路径创新
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探索的具体路径与呈现出来的业态模式也不尽相同。要积极鼓励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充分挖掘自身在区位条件、产业基础、资源禀赋、政策红利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突出自身特色与发展重点,展开融合路径与模式的探索;鼓励企业根据自身行业地位以及在技术、资源、机制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探索符合自身实际及具备一定代表性的融合路径。
(三)加强平台机构建设,助推中小微企业加快实现融合发展
目前两业融合主体多为行业内头部企业,在品牌、技术、资源、资金、人力等多方面都具有优势,对路径与业态模式的探索均较深入和领先。建议加强共性技术的平台机构建设,鼓励行业内两业融合探索卓有成效的企业,为中小微企业输出成熟的技术、服务和模式,助其以较低成本实现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四)夯实保障措施,多方合力共推融合发展
系统梳理两业融合政策,制定政策库,并聚焦市场准入、行业差异、管理体制方面的制约进一步完善政策;推动多部门政策联动、各有侧重,凝聚合力共同推进两业融合发展。拓宽两业融合发展资金渠道,加大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支持精度与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利用产业基金、债券多种融资渠道推进两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强专业人才培养,鼓励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专业院校等联合培养既懂制造业又懂信息技术、企业管理的复合型才,增强企业两业融合软实力。充分发挥产教融合平台、产业联盟等平台机构作用,利用其在资源对接、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其作为粘合剂、催化剂、转化器的独特作用,促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尤其生产性服务业向纵深融合发展。
当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据预测2025年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8.50万亿元。世界范围内以智能化、数字化为特征的工业4.0正在进行中,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相关工作也在持续推进中。由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等部委分别牵头推出了“国家级、省市级两业融合试点项目”“服务型制造示范遴选”等一系列的“两业融合”资质和资金类项目的专项支持。
5.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项目建设是促进我国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2)项目建设是加快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3)项目建设是满足我国的工业发展需求的需要
(4)项目建设是符合现行产业政策及清洁生产要求
(5)项目建设提升企业竞争力水平,有助于企业长远战略发展的需要
(6)项目建设是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的需要
(7)项目建设是促进项目建设地经济发展进程的的需要
5.3 申请资金的政策依据和理由
六、项目建设进度
6.1 实施进度安排
项目建设周期为:2022年10月至2024年9月。为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科学合理地安排个工序,项目实施进度安排如下:
(1)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及审批1个月。
(2)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及审批约需1个月。
(3)设备订货(包括到货、非标准设备制造等)1个月。
(4)土建工程施工15个月。
(5)设备安装及其他设备制作,土建施工穿插进行,时间4个月。
(6)主要原料运购1个月。
(7)联动试运转(包括设备调试)1个月。
(8)竣工验收交付使用。
各阶段工作可平等交叉进行,项目建设工期需要24个月。
七、招投标方案
八、资金筹措及投资估算
九、财务经济效益测算
十、项目风险分析及控制
十一、附件
---------------------------------------------------------------------
如果需要定制报告内容,请您联系咨询师了解详情:欢迎来电咨询:180-0371-3827(赵工),156-3857-1702(张工)微信同号。可提供正规咨询合同、发票等。
专业编写下列类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项目申请报告具体包括:
1. 用于报送国家发改委立项、核准或备案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项目申请报告 。
2. 用于银行贷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资金申请报告。
3. 用于融资、对外招商合作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4. 用于申请国家政策资金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5. 用于IPO上市募投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6. 用于园区评价定级的立项报告及可行性研究报告。
7. 用于企业工程建设指导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8. 用于企业申请政府补贴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亿升工程咨询拥有一支专业、经验丰富的项目投融资咨询团队。同时我们还具有丰富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项目申请报告、资金申请报告、规划设计、节能评估报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等项目经验。
开云最新官方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0026163号 创世网络